作者| 星星可转债配资业务
编辑| 刘渔
绿茶集团终于“上岸”。
2025年5月16日,绿茶集团在港交所主板上市,首日表现不佳,开盘价7.19港元/股,盘中破发,收报6.29港元,跌幅12.52%,成交额6.08亿港元,总市值42.36亿港元。
Wind数据显示,4月以来港股6只新股中,绿茶是唯一首日未高开的。
绿茶集团的上市之路可谓“命运多舛”。
自2021年3月首次递表以来,前四次均告折戟:首次因将“流动负债”误标为“流动资产”引发财务质疑;第二次受疫情冲击、行业估值走低;第三次因竞争加剧被迫中止;第四次则因2023年“清仓式分红”遭监管问询(分红达3.5亿元,为近两年净利润总和的两倍)。
直到2024年12月,第五次递表才成功通过聆讯。本次IPO,绿茶引入包括紫燕股份、安吉城投、沈国军(银泰集团)、正大食品等8名基石投资者,共认购6.73亿港元。公开发售部分认购倍数高达282倍,冻结资金341.51亿港元,创2025年港股消费类新股之最。
但即便有基石加持和资金追捧,绿茶依然在上市首日破发,尴尬收场。
从基本面看,绿茶的增长逻辑已显疲态。2022—2024年,绿茶营收由23.75亿元增至38.38亿元,但增速从51.1%骤降至6.9%;净利润虽增至3.5亿元,增长却主要依赖门店扩张(门店数从236家增至489家),而非单店效率提升。
核心运营指标全面承压:翻台率从2014年高峰的6—8次/日降至3次,人均消费由62.9元降至56.2元,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10.3%,单店年均收入缩水约119万元。
更关键的是,餐饮行业的资本偏好正在转向。相比高频、刚需的茶饮与快餐赛道,绿茶所处的休闲正餐定位成本高、周期长、波动大。
同期,沪上阿姨获得3616倍超额认购,绿茶仅317倍。加之奈雪的茶、海伦司等港股餐饮股市值大跌,资本对“网红餐饮”热情明显下降,破发并不意外。
成功上市并未让绿茶集团松一口气,反而将其推向更复杂的战场。
首要矛盾是门店扩张与单店效益失衡,公司计划2025-2027年新增563家门店,其中68%布局二三线及以下城市,并试水海外市场。但下沉市场竞争激烈,小菜园等区域品牌已占据价格敏感客群,绿茶56元的人均消费在县域市场竞争力有限。
更为严峻的是,2024年单店投资回收周期从14.8个月延长至19.2个月,新店盈利若不及预期,资金链压力将大幅增加。
此外,超过八成门店依赖商场流量,商业地产增速放缓和租金上涨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。
品牌老化和产品创新乏力也是隐忧。绿茶曾凭“面包诱惑”“绿茶烤鸡”等爆品和江南风装修风靡一时,但近年未推出新爆款,2022-2024年虽年均更新20%菜品,却被消费者批评“创新流于形式”。
预制菜争议更是重创品牌形象。2024年3月,杭州绿茶餐厅被曝“佛跳墙”为未标注的预制菜,尽管绿茶随后下架相关产品,但消费者对预制菜新鲜度和品质的担忧未消。证监会在绿茶第四次上市冲刺时,曾要求说明预制菜占比及供应链合规性。
招股书显示,绿茶计划自建预制菜供应链,约90%半加工食品供应全国餐厅,10%销售给消费者,但如何平衡标准化与“现制现炒”的期待仍是难题。食品安全问题亦屡现端倪,2021年旗下分公司被检出大肠菌超标及铝残留超标,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信任。
与此同时,外部环境趋冷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全国注销餐饮企业超105万家,行业已陷入激烈的存量竞争。盲目扩张或导致“开—关—再开”的恶性循环,拖累资源与现金流。
整体来看,绿茶品牌力和产品力走弱,翻台率、人均消费持续下滑。首日破发反映市场疑虑,其扩张成效仍待验证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。
稿件内容沟通:禾苗 15601300818 (微信同号)
更多内容请关注
驰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